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
饭啊,夹生了。
元代户籍实在太乱,大明根本不可能全盘继承;可彻底抛开另起炉灶,难度也极大。
废弃不是,继承也不是,朱元璋面对这个复杂局面,只能摸着石头过河,一步一步试探着来。
早在洪武元年(1368年),他在南直隶诸府和江西三府搞过一个叫作“均工夫”的试点制度。
规则很简单,按田地数量征赋役:每一顷地,出一个壮丁,农闲至京城服三十天徭役。
如果田不够一顷,可以几家合出一丁;如果田多人少,也可以出钱雇佃农去服役。
这是一个无奈的折中做法。
因为那时老百姓跑得到处都是,没有户籍来制约。
官府干脆不按人头征税,而是把赋税折到田里。
你人可以跑掉,但土地总跑不了吧? 除此之外,朱元璋在洪武元年还发布诏书说:“户口版籍应用典故文字,已令总兵官收拾,其或迷失散在军民之间者,许令官司送纳。
”这是在向民间征集散落的元代户籍残本。
紧接着,第二年,朱元璋又宣布:“许各以原报抄籍为定,不许妄行变乱。
” 【注释】 户口版籍应用典故文字,已令总兵官收拾,其或迷失散在军民之间者,许令官司送纳:户籍账册还是有根有据为好,朕已下令总兵官注意征收元时户籍残本,或者它们已经失散于军、民之间,如果能找到的话,允许地方官府送交上来。
许各以原报抄籍为定,不许妄行变乱:每个人的户籍必须以原先的户籍为准,不得擅自改变。
万历年间,《大明会典》重申,所有军人、农民、驿站工作人员、盐场工人、医生、天文星象观察者、工匠、乐工,都不可以擅自转行。
如果偷偷改变户籍记载的职业,想换轻松工作的,抓住你就要打八十杖。
你在元代是什么户籍,现在还是什么户籍,别自己乱改。
在新户籍建起来之前,权且用旧户籍管着,先把人拢住了再说。
无论是“均工夫”还是“原报抄籍”,都只能临时救个急。
真正想让大明长治久安,还得尽快把新的户籍体系建起来才行。
朱元璋手下有一位大臣叫叶伯巨,他把这个道理说得特别直白:“夫有户口而后田野辟,田野辟而后赋税增。
” 为此朱元璋辗转反侧,到处开会调研,最后还真让他寻到一个办法。
宁国府有个叫陈灌的知府,在当地搞了一个户帖法,成效斐然。
朱元璋深入研究了一下,觉得这个建户籍的法子特别好,又是经过实践检验的,完全可以作为样本在全国推行。
他决定拿来先用用看。
时间很快推移到了洪武三年。
洪武三年对大明来说是个特别重要的年份。
在这一年,朝廷相继出台了各种政策,重修了官员殿陛礼法,制定了王府官制、五等勋爵,明确了明代科举的框架。
一个新生政权,正缓缓走上正轨。
在这一年的十一月二十六日,朱元璋颁布了一道圣旨,郑重宣布户帖制在全国推广上线。
“户帖”这个词不是明代原创的,它最早见于南齐,在南北朝至唐宋的史料里时常可见,是一种催税到户的术语。
不过在明代,这个“户帖”的内涵却变得很不一样。
不光内涵不一样,连口气都变了。
朱元璋的这道圣旨,在中国的皇家文件里极有特色。
要知道,一般的圣旨正文,在皇帝形成意见之后,都会交给专家润色一番,使之骈四俪六、辞藻雅驯,看起来高端大气上档次。
而朱元璋的这份“户帖谕”,却是一篇原汁原味的“口谕”。
圣旨是这么说的: 说与户部官知道,如今天下太平了也,止(只)是户口不明白俚(哩)。
教中书省置下天下户口的勘合文簿户帖,你每(们)户部家出榜去,教那有司官将他所管的应有百姓,都教入官附名字,写着他家人口多少,写得真着,与那百姓一个户帖,上用半印勘合,都取勘来了。
我这大军如今不出征了,都教去各州县里下着,绕地里去点户比勘合,比着的便是好百姓,比不着的,便拿来做(作)军。
比到其间,有司官吏隐瞒了的,将那有司官吏处斩。
百姓每(们)自躲避了的,依律要了罪过,拿来做(作)军。
钦此。
真不愧是平民出身的皇帝,圣旨写得近乎纯大白话,读起来特别寒碜。
这个文风,其实不是朱元璋首创,乃是脱胎于元代。
元代皇帝都是蒙古人,发布命令多用蒙语,会有专门的译员逐字逐句直翻成汉文,再交给文学之士进行文言修饰。
有时候事起仓促,省略最后一道程序,便形成一种特别生硬的口语话文牍——硬译公文。
比如泰定帝即位的时候,诏书就是这种风格:“(我)从着众人的心,九月初四日,于成吉思皇帝的大斡耳朵里,大位次里坐了也。
交众百姓每心安的上头,赦书行有。
” 有兴趣的人可以看看《正统临戎录》,里面用硬译体记录了大量蒙古人的对话,特别有趣。
说回正题。
朱元璋为啥要用这么奇怪的白话文?不是因为朝中无人,而是因为他受够了那些文绉绉的套话空话。
有一位刑部主事茹太素给朱元璋上奏疏,前后一万七千字。
朱元璋让人念,一直念到六千多字,还没进入正题。
朱元璋大怒,把茹太素叫过来痛骂一顿。
这位皇帝态度倒真认真,骂完了大臣,晚上叫人接着念,念到一万六千五百字,才听见干货。
茹太素用最后五百字说了五件事,件件见解都很精到。
朱元璋感慨说:“今朕厌听繁文而驳问忠臣,是朕之过。
有臣如此,可谓之忠矣。
呜呼!为臣之不易,至斯而见。
” 后来朱元璋为了防止忠臣被误伤,特意把公文要求写在《大明律》里:“陈言事理并要直言简易,每事各开前件,不许虚饰繁文。
” 在国家级的政策文件上使用大白话,也算朱元璋身体力行做的一个表率。
回过头来继续看朱元璋这份圣旨,抛开文风不说,它的内容相当务实。
里面没任何虚头巴脑的废话,条分缕析,每一句都是干货,把户帖制的核心思想表述得很清楚。
那么,户帖制到底是干什么的?怎么运作?咱们不妨把整个执行流程走上一遍,就明白了。
图四·3“户帖制”执行流程示意图 第一步,当然是皇帝下发一道大白话圣旨到户部,给政策定下基调。
第二步,户部根据文件精神,设计出标准户籍格式尺寸,叫作户帖式。
户部规定:“户帖”的用纸长一尺三寸,宽一尺二寸,边缘还缀有一圈花卉装饰。
这个尺寸,可不是随便定的。
早在晋代,朝廷制作户籍时已有规定,要求用一尺三寸札。
因为当时没有线装书,而是卷轴装。
纸与纸之间左右相连,形成一条长幅,因此宽度不限,只需要规定长度即可。
到了明代,装帧方式已和现代无异,页页相叠,因此需要把长、宽都规定出来。
将长度定为“一尺三寸”,也算是一种从古。
看完尺寸,咱们再来看正文格式部分。
正文分成左、中、右三块。
在最右边,印制洪武皇帝刚才那段白话圣旨,前面添加一句“户部洪武三年十一月二十六日钦奉圣旨”字样。
一来申明此乃皇命;二来警告百姓要如实申报,否则要充军;三来提醒经手官员,如果他们违法徇私,也要处斩。
中间部分,是户帖主要内容,要写明该户的乡贯、男子丁口、女子口、名岁、与户主关系、户种、事产、住址等信息。
最左边,是留给官员签字之用。
朱元璋对这次推行极为重视,要求每一级都要有经手官员的签押,以便追溯责任。
所以每一份户帖的签字,都是从户部尚书邓德开始签起,接着是副手左侍郎程进诚——当然,这两位的签押都是提前印制好的,否则他们也甭干别的事了;随着户帖一级级下发,会有侍郎某、郎中某、员外郎某、主事某依次签在后头。
这是中央部门签发部分。
在户帖背后沿边还留有空白,以便地方执行官员签下花押:从知县、县丞、司吏、典吏到书手、里保,一个都不能少。
调阅任何一份户帖,都能查到从中枢到执行小吏这一整条文件流转的路线。
哪一环节出问题了,抓起责任人来十分方便。
每一份户帖,都要一式两联。
首一联叫作籍联,次一联叫作户联。
前者交给官府留底,后者给百姓家里留底。
在籍、户二联之间的骑缝处,要印有字号以作为堪合之用,还要盖上一个户部骑缝章,每联恰好各留半个印。
这样一来,官、民各有一份,最大程度防止伪造。
从一份户帖式上的设计可以看出,大明朝廷着实下了一番苦心。
逐级签字,骑缝用印、编号堪合,籍户二联,尽可能堵上可能存在的疏漏。
仅此一点,就比前朝不知要高到哪里去了。
第三步,户部把设计好的户帖式下发给官办印坊,依照样本批量印制,然后分发到各地州县,并规定了缴还时间。
第四步,各地州县接到空白户帖之后,必须由正印官员担任提调官——这个提调,是临时差遣头衔,和后来负责教育的行政职务不一样。
他的工作是张贴文告,晓谕百姓,让他们早做准备,还要对属下官吏进行培训。
接下来,提调官成立工作小组,亲自坐镇监督,下级官吏带着空白户帖,分赴各地基层去执行落地。
第五步,衙门小吏和当地里正逐家去敲门送帖。
百姓大多不识字,需要口头申报,小吏当场填写资料,并由熟悉内情的里正审核、作保。
三方确认无误,小吏会撕下其中的籍联部分,带回衙门,与其他籍联汇总;剩下的户联部分,交还百姓自家留底,
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,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。
在小说《致命吸引I》中主角是夏歆瑶、朱克辉和姜荒。夏歆瑶,我干儿子姜荒的妻子,其实与我并无血缘联系。那我为何会与她同住一屋呢?这还得从姜荒的父亲说起。我是朱克辉,与姜荒的父亲是结拜之交。不久前,他因事入狱,便把整个家托付给了我。因此,我以干爹的身份住进了姜芜的家中。初到姜家时,夏歆瑶的美丽便深深吸引了我的目光。致命吸引全文免费阅读,致命吸引小说免费阅读第28章,致命吸引陆砚,致命吸引Iby/
男朋友出轨之后简介:男朋友出轨,我睡了他兄弟各位书友要是觉得《男朋友出轨之后》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!您要是觉得《男朋友出轨之后》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 /
杜枫刚刚从睡梦中醒来,准备去上个厕所,可是却在路过杨倩的房间时,听见了那令人声音。 /
哦和四年前相b,苏夏唯一没有长进的大概就是那三杯就倒的酒量。醉意朦胧,光影模糊,她似乎看见了一张熟悉的脸。“啧,你还要盯着人家看多久?熟人啊?”“就看看,不认识,”苏夏回头,笑意不减,“小哥哥?拜托,他这个年纪你都可以叫声叔叔 /
no1八????不太有钱的缉毒警察??白富美小作精林杏子人生里最丢脸的两件事都和同一个人有关。高一那年,她明明是先不轨的人,却又傲娇做作,“我是千金大小姐,你是穷光蛋,我们之间根本就是不可能的,除非…… /
我想c你。”一切的改变就是从陶软收到这条信息开始。从此以后,陶软每晚都会被拖入有真实体验的梦境,被 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