快书网

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

第五章 帝国一角的繁荣性崩塌(4/5)

七千八百七十八两。

南京织造恰好账上没钱,特来借黄册库的银子周转。

这可真是太“巧”了。

黄册库账上的余额是一万七千八百七十八两多一点,而皇帝下的这个订单,恰好是一万七千八百七十八两。

不用问,肯定是嘉靖皇帝眼红黄册库的收入,算着库房的底,故意下了这么一笔订单,公然把这近两万两银子从国库挪入内帑。

黄册库快气哭了,就剩这么点结余,还被两家盯着。

关键这两位一个是主管上级,一个背后是皇帝,谁都得罪不起。

管库官员左右为难,索性上了一个条陈,请示天子该怎么办才好:这笔钱是给您做衣服呢,还是赈济灾民呢? 如果是明君,这个选择题并不难做;如果是昏君,估计选择起来也不会犹豫。

而嘉靖皇帝作为皇帝中的奇葩,思维回路和常人迥异,他给出的解决方案,可谓精妙: 衣服的事不能耽误,这一万七千两银子,黄册库先转给南京织造。

这笔钱我回头让芜湖抽分厂补给黄册库,你再拿去赈济灾民,可不能耽误民生哦。

抽分厂是明代的一个商税机构,隶属于工部,专门对漕运的竹木收税。

按说它跟这事一点关系也没有,但嘉靖皇帝这么妙手一拨,成功地把内帑欠账,转化成了户部和工部的矛盾。

你们两家去厮打欠款的事吧,我继续炼我的丹,俗事别来烦我。

户部哪里会看不明白,可又不敢说,只好吐着血称颂天子圣明:“一则不误上供,一则备恤民瘼,区画得宜,两无所妨。

” 还好嘉靖皇帝做事颇为节制,说抽调黄册库一万七千八百七十八两银子,就抽调一万七千八百七十八两银子,小数点后一忽不取,给库房剩下了二钱八分九厘三毫四丝一忽,可谓天恩浩荡。

宫中花团锦簇,南直隶的灾民却还等着银子赈灾。

黄册库只能移文芜湖抽分厂,催促赶紧把银子补过来。

芜湖抽分厂觉得这纯属无妄之灾,反正皇上没说什么时候还,就拖着吧。

黄册库一封接一封地催促,抽分厂一天连一天地哼哼唧唧,找各种借口说没钱。

一直到下一期黄册攒造之前,抽分厂才勉强解送一万五千两,剩下的两千两便坚决不肯还了,硬是拖成了一笔死账。

黄册库怎么办?只能在下一次驳查时往死了罚,罚出更多,才能恢复元气供各位大佬挥霍。

好在他们的苦日子并没持续多久,黄册驳查的当年,账上便恢复到了两万七千九百七十四两,可见这项政策的利润之丰。

翻开正德之后的诸代实录,荒唐与不荒唐的后湖借款事例比比皆是。

黄册驳费就像是一根长长的牛尾巴,从头到尾都攀附着密密麻麻的虻虫,上至皇帝、诸部尚书,下到里长、算手,上上下下都参与到这一场盛会中来,尽情地从中吸血,无限畅饮。

长此以往,虻虫们固然越来越肥硕,老牛可是日渐消瘦起来。

这就是所谓的“繁荣性坍塌”。

表面看欣欣向荣,大家都有好处拿,一派繁荣景象,实际上这正是整个体系开始坍塌的表征之一。

偶然会有几个有识之士,发觉其中的危险。

万历二十一年(1593年),就有御史指出这么持续罚下去,惨的是基层民众,国家也没什么好处,利润全让中间环节抽走了——所谓“大查之费甚夥,而府库之贮无几”。

他建议放宽驳查力度,揪住大头,放过小错,以避免引发民愤骚动。

朝廷本拟批准,可很快无疾而终。

到了万历四十年,又有人旧事重提,建议取消驳费,很快黄册库上书抗议,拿着账本一条一条地哭:“库匠晒晾者,一百八十三名,此辈能枵腹为我晒乎?……驳查书手三百余名……此辈能枵腹为我查乎?……无工食,则无书匠。

无书匠,则谁守册籍,谁守房舍?” 看这一连串激烈的排比反问,就知道黄册库是真急眼了。

朝廷您不给经费也就算了,我们自筹资金,您现在竟要停掉,这还让我们怎么干活? 从黄册库的角度来看,实在是万分委屈。

官员动情地表示:“谁肯安然坐污泥涂炭之内,而不洒然处冰壶秋月之中?”翻译过来就是,但凡我有点办法,还用得着靠罚款活着吗? 其实要解决这个问题特别容易,停办驳费,拨出专门经费即可。

可皇上宁可看下面乱成一锅粥,也抵死不出钱。

真不知道这种倔强从何而来。

争吵到最后,驳费之举还得照办,不照办哪儿来的钱去管黄册库?听到这个消息,各个链条上的既得利益者拊掌而笑,从此天下太平无事。

围绕着“驳费”这一政策,下有官吏肆无忌惮地舞弊征敛,上有天子诸臣贪婪地虎视眈眈,后湖本身又不甘心回到旧日穷时。

诸多原因交织一处,让黄册库及其相关制度成了一部铸银机器,源源不断地为各处输送利益。

至于黄册库本身该发挥的职能,反而不重要了。

从黄册驳费这么一个政策的产生、演变以及争议过程,多少能窥到大明灭亡的原因。

不过想要搞清楚大明为啥灭亡,不用考察驳费这么费劲,只要打开库房看一看黄册库里的情况,立刻便明白了。

一直以来,黄册就是大明政治的一个晴雨表。

黄册本身的质量和数量,足以反映政治是否清明、国力是否上升、对基层的控制是否有效。

洪武和永乐两位皇帝威权深重,又比较有追求,地方上不敢疏忽作弊,进呈的黄册质量都特别好,尺寸整齐,字迹清楚,用料上乘。

这一时期的黄册,被称为“铜版册”,可见其过硬的质量。

再加上后湖有一整套防火、防虫、防潮的保存体制,保存百年几无问题。

此后到了宣德一代,也都能够大体凛遵祖制,小心攒造。

从这一时期的后湖奏疏也能看到,地方上作弊的苗头已经初步显露,但不是很严重,驳回的黄册很快能得到纠正。

但从宣德后期起,黄册管理水准开始出现大幅滑坡。

正统皇帝登基当年的九月,有黄册库的官员上奏,表示库房所存四十余万本黄册,多有虫蛀浥烂,而且晾晒工匠多是老弱病残,连识字的都很少,结果导致很多黄册摆放错了位置,找都找不到。

更麻烦的是,此时后湖之上的黄册库已经多达三百多间,一些洪武、永乐时期的老库房开始朽烂,册架也纷纷坍塌,必须修理了。

按照规矩,那些库房由应天府的匠户负责。

他们干这个算差役,义务劳动,没有酬劳。

但是在黄册库的柱子上,会刻上所有参与的工匠姓名。

十年之内,如果库房出现坍塌、漏雨、倾斜、柱梁蛀蚀等情况,工匠必须来免费修补。

不给钱,还得担责任,可想而知其质量如何。

从正统之后,整个黄册制度开始紊乱起来。

地方上作弊的手段日益成熟,胡乱填写,故意涂抹,造册尺寸也不怎么讲究;后湖黄册库存管理更是乱七八糟,晾晒不利,搬运不谨,还任由鼠咬虫蚀,黄册损毁严重。

尤其是黄册第一页和最后一页,要注明里册所在地址和编次格眼,匠夫在晾晒搬运时不怎么当心,导致这两页最容易坏。

一损坏,这本黄册就等于废了,因为根本不知道是哪县哪乡几图几里的,无法检索。

到了弘治年间,这种情况越演越烈。

弘治三年,朝廷做了一次清查,发现在库黄册七十九万两千九百本,有虫蛀浥烂以及人为损坏痕迹的,竟高达六十四万七千三百本,也就是说,八成黄册都出问题了。

更讽刺的是,洪武年间和永乐年间的黄册,反而保存完好的比例最高,接下来的一代不如一代。

这麻烦可大了。

黄册库最重要的功能之一,是保存原始记录,给地方诉讼做参考,杜绝胥吏造假。

现在原档几乎被糟蹋完了,万一地方上有争议,想要来调档查阅,该怎么办? 果不其然,两年之后,滦州知府潘龄上书朝廷,提了一个小小的要求,一下子在朝中掀起了轩然大波。

潘龄说滦州正在重新核查当地军户,因此申请进入后湖黄册库,抄录所存直隶永平府滦州的历届黄册做对比。

按说这要求

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,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。

热门小说推荐

致命吸引

在小说《致命吸引I》中主角是夏歆瑶、朱克辉和姜荒。夏歆瑶,我干儿子姜荒的妻子,其实与我并无血缘联系。那我为何会与她同住一屋呢?这还得从姜荒的父亲说起。我是朱克辉,与姜荒的父亲是结拜之交。不久前,他因事入狱,便把整个家托付给了我。因此,我以干爹的身份住进了姜芜的家中。初到姜家时,夏歆瑶的美丽便深深吸引了我的目光。致命吸引全文免费阅读,致命吸引小说免费阅读第28章,致命吸引陆砚,致命吸引Iby/

有两条蛇住进了我身体

修真界的顶级大佬体内一直养着两条蛇,他靠着体内的灵气与淫液把两条蛇养的通体发亮。后来他们发情期来了。原本乖巧的一对孪生徒弟,也闯进他的洞府中开始了以下犯上。双蛇就是双子本体,本体与人形 分开,但是能够感受到本体身上发生的一切。/

被白月光的爸爸给睡了(1v1 SC)

韩瑟瑟准备把自己打包送给白月光周以泽,她药都下好了,结果那药却被白月光的爸爸周景深给喝了。然后她就被qi大活好的爸爸一路…… /

陶软顾之洲

我想c你。”一切的改变就是从陶软收到这条信息开始。从此以后,陶软每晚都会被拖入有真实体验的梦境,被 /

双夫1v2

00lsc0很久之后,景姮才知晓,记忆空白的背后,掩藏了那两个男人可怖又变态的爱。可惜,为时已晚……这一狼一虎她终究没能逃过。颍阳侯景氏女,字姮(heng),姿色端妍,颖敏聪慧,幼配广阳王太子濯,是嫁之年,太子身负疾,易位王弟烈 /

见你才起意许靳周岁岁

简介:《见你才起意》是一部十分受读者欢迎的小说,最近更是异常火热。《见你才起意》小说主要讲述了许靳周岁岁的故事,同时,许靳周岁岁也就是这部小说里面的男主角和女主角。他们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直亲密,而是.. /

每日热搜小说推荐
0.045257s